仇恨言论是记者最常面对的网络骚扰形式之一。无国界记者 (RSF) 于本文提供相关建议,协助记者面对上述现象时妥善应对。

无论是在网络平台上发文或传送私讯,仇恨言论都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网络骚扰形式。攻击者以不恰当 (通常是具攻击性或暴力) 的方式表达自身立场,而且常把焦点转移到受害者性别、种族、政治观点或宗教等特定的身分标签上,借此诋毁受害者,避而不谈原本讨论的议题。

仇恨言论可以从诋毁、恐吓升高到诽谤和死亡威胁。心怀恶意的人或「酸民」会通力合作,针对特定的个人采取行动,唯一的目的就是伤害对方。

由于记者经常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且常对有争议性或敏感的话题进行批评性报导,他们已不幸沦为网络仇恨言论的常见目标。如今大部分的人都能使用各项科技产品和技术,网络骚扰对记者造成的威胁随之增加,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成果。

来自边缘族群的记者以及女记者特别容易沦为仇恨言论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 ICFJ 进行相关研究,发现近四分之三的女记者都曾在职业生涯中经历过网络骚扰,其中有些记者收到的网络威胁甚至演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攻击。

如何应对仇恨言论攻击

  • 记录相关证据:如遭遇攻击,务必将攻击者辱骂和威胁的内容留存,若骚扰升级并启动刑事调查时可派上用场。记者应将伤害性内容存档,或将显示使用者身份、发布时间和日期的画面截图。
  • 封锁攻击者:记者可在电子设备和社群媒体平台上封锁特定号码、使用者、内容和关键字。
  • 向营运公司报告伤害性内容:仇恨言论常会违反发布平台的服务条款。记者应系统地向社群媒体或网站营运公司举报仇恨言论攻击,他们将撤下相关内容并通知攻击者平台已采取行动,甚至在对方屡次违规的情况下加以停权。
  • 寻求协助:由于伤害性的发文及留言的数量庞大,记者若凭一己之力举报网络骚扰可能会吃不消,所以记者也可向所属社群和支持者寻求协助。
  • 提出告诉:仇恨言论通常也会触犯国家法律(记者可以使用本指南了解13国的相关法律),并且可以透过法律程序加以处置。

如何防止仇恨言论升级

  • 公平对待自己的错误:当记者非自愿做出不恰当或不精确的报导,可能会触怒某些网络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主动进一步说明或发表声明,可能有助于避免收到仇恨留言。
  • 参与建设性对话:尽管许多留言看似有伤害性,有些发文者其实有兴趣参与建设性的讨论,只是表达方式不甚聪明。记者应尽力用事实来反驳他们的论点,把双方之间的辩论转化成有意义的对话,让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
  • 「不要鼓励酸民」:对黑粉视而不见是社群媒体最重要的规则之一。如果反驳或讨论似乎没用,最好忽视酸民,等几小时或几天过去再回到平台。大多时候他们可能已经转移目标去攻击别人。
  • 对自己花在社群媒体上的时间设限:持续接触网络仇恨言论会严重影响记者的心理健康。也许记者会想要对自己在社群媒体上花的时间设限,或关闭通知。

辅助资源

  • 无国界记者 (RSF):网络骚扰记者和「网军」在不同国家活动的相关报告。
  • Perspective API:编辑台用来自动识别潜在仇恨言论的工具。
  • DACHS: 运用资料库打击仇恨言论的工具。记者可以用自己的推特帐户注册接收警报通知,追踪时间轴上的仇恨言论,并利用扩充功能对仇恨言论加以注释,借此对资料库做出贡献。
  • 美国笔会:网络骚扰现场手册。
  • 欧安组织媒体自由代表:专为女记者提供的网络资源。
  • 汤森路透基金会:防范网络骚扰等保护记者安全的实用法律工具。
  • 达特中心:关于网络霸凌和自我保卫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