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创伤》是无国界记者(RSF)的系列专文,透过五篇文章探讨心理创伤对记者的影响。第五章介绍心理健康专家的见解,协助记者和刚经历过极度创伤的幸存者进行访谈,以确保双方都能得到尊重并将情绪困扰降到最低。
记者在采访遭受灾难或重大损失的个人前需审慎考虑。每个人处理创伤的方式都不一样,因为他们都会经历不同阶段的震惊和悲伤,所以讨论这些经历也相当有难度。记者虽然不是谘商师,但在采访时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倾听、展现同理心和尊重。
采访前的准备
- 评估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记者应该反思自己的创伤经历,确保自己能以清明、专注的状态进行采访。无国界记者提供相关资源协助记者培养创伤复原力,对记者的准备工作助益良多。
- 事先彻底研究。尽可能搜集受访者的背景资讯,有助减少他们重温创伤记忆的必要。这种准备工作也有助提升访谈效率、减轻负担。
- 确保受访者知情同意。记者必须向受访者解释访谈的目的、资讯的使用方式,并征得他们同意才进行录音、在报导中提及他们的身分。请将访谈安排在受访者觉得安全、舒适的地方,只要他们觉得不舒服,随时可以结束访谈。
做一个有同理心的采访者
- 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从简单、以事实为导向的问题开始访谈,例如“事件发生时你在哪里?”这种方法可以让受访者逐渐和自己的情绪连结。
- 引导情感叙事。直接询问个人情感经验可能会让人承受不了。反之,记者可以重新组织问题,让受访者可以间接谈论自身经历,例如询问“如果有人遇到类似挑战,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这么做将能有效控制情绪强度。
- 不要试图安慰受访者。记者应避免使用“我懂”或“事情会变好”之类的陈腔滥调,因为听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不真诚,也可能会弱化受访者的感受。反之,记者应该以不评判的态度认可对方的感受。
- 避免讲自己的事。在访谈中分享自身的创伤故事可能会分散焦点,还可能会演变成没有意义的比较。保持透明和同理心。记者可以透过下列语句不带色彩地表达同理,认可受访者的感受,例如“我听出来你感到愤怒/震惊”或“抱歉,我没办法提供建议,我也觉得很难过,不知该怎么办。”切记,我们跟创伤幸存者交谈的目的不是当他们的谘商师,而是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
关于作者:
- Chine Chan,拥有心理学学士及行为健康硕士学位。离开记者岗位后,转而从事人权和发展工作。
- Ansel Lam,拥有行为健康硕士学位及高阶主管教练证照,专门处理个人的整体健康,同时从事人权和培训工作。
← 阅读第一章:为报导工作付出个人代价
← 阅读第二章:因应心理挑战
← 阅读第三章:记者的自我照护
← 阅读第四章:重塑身份认同的集体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