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常需尋找可靠的新聞來源和參考資料,網路假資訊卻對他們造成日益嚴峻的挑戰。無國界記者(RSF)在本文中列出各種常見的網路假資訊手法。
打擊網路假資訊和蓄意製造的「假新聞」是新聞業在21世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國際資訊與民主計畫和新聞信任計畫旨在透過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捍衛和促進世界各地資訊的自由、獨立、多元性及可靠性,無國界記者組織 (RSF) 與兩者密切合作,共同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努力。
網路假資訊的面貌千變萬化。非營利聯盟 First Draft News受歐洲委員會委託,根據Information Disorder的詳細報告整理出下列分類。
該報告解釋,與其單純檢查資訊是「真」還是「假」,不如判斷作者的意圖,畢竟真實資訊可能會被惡意使用,還可能跟憑空捏造或不適當的上下文結合,藉此誤導讀者。
以下類別依殺傷力排序:
1. 捏造內容:百分之百造假的新聞內容,目的在於欺騙和造成傷害。雖然AI生成教宗方濟各身穿巴黎世家大衣的圖像,2023 年被瘋傳後全世界都一笑置之,但有影響力的人物常是嚴重的捏造內容主角,就像 2016年曾有假報導提到教宗公開支持川普投入美國總統大選。
2. 操縱內容:操縱真實資訊或圖像來欺騙讀者。被改過的圖像往往傳得特別快,過去曾有下列案例:一張經過處理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某親北京的香港政治人物高舉美國國旗,四周都是親民主派的示威者,結果這張照片引發當事人支持者的強烈反對。
3. 冒名頂替內容:冒充真實的新聞來源以愚弄讀者和/或抹黑該新聞來源。2017年肯亞選舉期間就有人使用這招,模仿CNN和BBC等知名國際新聞媒體的風格製作影片和報導,藉此傳播不正確的民調數據等假資訊。
4. 錯誤的背景:把真實內容放在錯誤的背景資訊裡傳播,例如分享美國總統拜登聲稱他「出賣大量國家機密」的影片,但沒表明他這番言論是在玩笑。錯誤背景還包括把舊內容包裝成新資訊分享,例如南非有一條以前的天氣預報影片,裡面發出低溫和降雪特報,結果這支影片至今仍不斷被當成新影片一傳再傳。
5. 誤導性內容:以某種特定的敘述方式闡述某項議題或某個人,使用資訊的方式容易誤導讀者。舉例來說,某些新聞文章呈現 Covid-19 相關的科學數據的方法存在問題。例如有篇報導提到某項研究顯示疫苗對總體死亡率影響極小,藉此質疑疫苗對抗冠狀病毒的功效,但該研究的目的其實是要驗證疫苗是否對非關新冠病毒的死亡原因有任何影響。
6. 錯誤的關聯性:標題、視覺和說明文字與新聞內容矛盾,或不支持報導的論述。有時就連主流媒體也會使用這種策略,例如報導的標題吸睛(「炸薯條可能會殺了你」),但內文並沒提到常吃薯條跟死亡風險上升有何因果關係。
7. 諷刺或模仿:創作者並無意造成傷害,但可能會玩弄到沒檢查參考資料的讀者。 例如美國流行的諷刺網站「洋蔥」以其政治模仿而聞名,但時不時仍有人把網站內容誤認為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