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言論是記者最常面對的網路騷擾形式之一。無國界記者 (RSF) 於本文提供相關建議,協助記者面對上述現象時妥善應對。
無論是在網路平台上發文或傳送私訊,仇恨言論都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網路騷擾形式。攻擊者以不恰當 (通常是具攻擊性或暴力) 的方式表達自身立場,而且常把焦點轉移到受害者性別、種族、政治觀點或宗教等特定的身分標籤上,藉此詆毀受害者,避而不談原本討論的議題。
仇恨言論可以從詆毀、恐嚇升高到誹謗和死亡威脅。心懷惡意的人或「酸民」會通力合作,針對特定的個人採取行動,唯一的目的就是傷害對方。
由於記者經常出現在公眾視線中,且常對有爭議性或敏感的話題進行批評性報導,他們已不幸淪為網路仇恨言論的常見目標。如今大部分的人都能使用各項科技產品和技術,網路騷擾對記者造成的威脅隨之增加,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成果。
來自邊緣族群的記者以及女記者特別容易淪為仇恨言論的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 ICFJ 進行相關研究,發現近四分之三的女記者都曾在職業生涯中經歷過網路騷擾,其中有些記者收到的網路威脅甚至演變成現實生活中的攻擊。
如何應對仇恨言論攻擊
- 記錄相關證據:如遭遇攻擊,務必將攻擊者辱罵和威脅的內容留存,若騷擾升級並啟動刑事調查時可派上用場。記者應將傷害性內容存檔,或將顯示使用者身份、發佈時間和日期的畫面截圖。
- 封鎖攻擊者:記者可在電子設備和社群媒體平台上封鎖特定號碼、使用者、內容和關鍵字。
- 向營運公司報告傷害性內容:仇恨言論常會違反發布平台的服務條款。記者應系統地向社群媒體或網站營運公司舉報仇恨言論攻擊,他們將撤下相關內容並通知攻擊者平台已採取行動,甚至在對方屢次違規的情況下加以停權。
- 尋求協助:由於傷害性的發文及留言的數量龐大,記者若憑一己之力舉報網路騷擾可能會吃不消,所以記者也可向所屬社群和支持者尋求協助。
- 提出告訴:仇恨言論通常也會觸犯國家法律(記者可以使用本指南了解13國的相關法律),並且可以透過法律程序加以處置。
如何防止仇恨言論升級
- 公平對待自己的錯誤:當記者非自願做出不恰當或不精確的報導,可能會觸怒某些網路使用者。在這種情況下,若能主動進一步說明或發表聲明,可能有助於避免收到仇恨留言。
- 參與建設性對話:儘管許多留言看似有傷害性,有些發文者其實有興趣參與建設性的討論,只是表達方式不甚聰明。記者應盡力用事實來反駁他們的論點,把雙方之間的辯論轉化成有意義的對話,讓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
- 「不要鼓勵酸民」:對黑粉視而不見是社群媒體最重要的規則之一。如果反駁或討論似乎沒用,最好忽視酸民,等幾小時或幾天過去再回到平台。大多時候他們可能已經轉移目標去攻擊別人。
- 對自己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設限:持續接觸網路仇恨言論會嚴重影響記者的心理健康。也許記者會想要對自己在社群媒體上花的時間設限,或關閉通知。
輔助資源
- 無國界記者 (RSF):網路騷擾記者和「網軍」在不同國家活動的相關報告。
- Perspective API:編輯台用來自動識別潛在仇恨言論的工具。
- DACHS: 運用資料庫打擊仇恨言論的工具。記者可以用自己的推特帳戶註冊接收警報通知,追蹤時間軸上的仇恨言論,並利用擴充功能對仇恨言論加以註釋,藉此對資料庫做出貢獻。
- 美國筆會:網路騷擾現場手冊。
- 歐安組織媒體自由代表:專為女記者提供的網路資源。
- 湯森路透基金會:防範網路騷擾等保護記者安全的實用法律工具。
- 達特中心:關於網路霸凌和自我保衛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