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創傷》是無國界記者(RSF)的系列專文,透過五篇文章探討心理創傷對記者的影響,內容包含如何採訪創傷倖存者、創傷對個人的影響、自我照護策略等。第一章針對一些導致創傷的新聞工作實例加以討論,並介紹新聞業如何解決這些情況。
新聞工作人員常需報導暴力和其他造成壓力的主題。接觸這類主題使記者面對承受心理壓力和創傷的高風險,但業界經常忽視這些問題。
心理創傷被認定為工傷
2019年3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郡法院命令媒體集團 The Age 向前記者 YZ(為保護隱私使用化名)支付18萬澳幣的心理創傷賠償費。這項裁決極具意義,認定新聞機構應為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遭受的心理創傷負責。
根據相關報導,YZ 在2003年到2013年期間擔任犯罪和法庭記者,報導超過32起謀殺案,其中包括到訪犯罪現場、深入研究案件細節和旁聽審判。接觸這些內容(尤其是看到死亡和性暴力的相關影像,包括受害兒童的影像)讓她經常做噩夢,醒著的時候也經常出現侵入性想法。
YZ 被診斷出患有創傷後症候群(PTSD)後申請調職,但被分配到體育組不久後又被調回犯罪線。公司告訴她,如果她不願意報導犯罪新聞就該辭職,導致她向報社請辭。
長期報導暴力事件的代價
某位香港記者負責報導2019年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那段期間每天從早到晚馬不停蹄採訪消息人士,接著寫稿寫到深夜,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有一次他在抗議民眾和警察的衝突現場附近採訪,看到警察在他眼前施放催淚瓦斯,並親眼目睹民眾受傷情況。這些經歷讓他反覆夢見警察把催淚瓦斯槍逼近他眼睛的畫面,並聽到發射時「砰」的一聲巨響。
某位主導調查計畫的記者說:「一年多過去了,我所屬的機構對創傷事件更加重視,但基本上顯少有人談論個人的創傷經歷,我們討唯一講到的就是被捕的可能。我們有組成幾個小組來幫彼此報平安。」
「畢竟我們記者都覺得自己應該有面對各種情況的韌性。但事實上,有些壓力造成的影響遠超出我們自己的想像。」
身為第一反應者的記者
美國哥倫比亞達特中心(DART Centre,創立於1999年,致力研究新聞與創傷)專家 Elana Newman 表示:「災難發生時,常有記者告訴我們該去哪裡、如何保持安全,他們也協助救援人員組織救援工作,幫助受害者逃脫、獲救。」
Newman 說:「另一方面,新聞工作是個經常直接面對衝突、暴力、災難和危險的職業,震驚、悲傷、恐懼、憤怒等情緒累積,可能會讓記者身心俱疲。」達特中心出版了一本關於新聞和創傷的指南,引導記者應對相關情形,該指南已由無國界記者翻譯成中文。
關於作者:
- Chine Chan,擁有心理學學士及行為健康碩士學位。離開記者崗位後,轉而從事人權和發展工作。
- Ansel Lam,擁有行為健康碩士學位及高階主管教練證照,專門處理個人的整體健康,同時從事人權和培訓工作。
→ 閱讀第二章:因應心理挑戰
→ 閱讀第三章:記者的自我照護
→ 閱讀第四章:重塑身份認同的集體創傷
→ 閱讀第五章:採訪創傷事件的倖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