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創傷》是無國界記者(RSF)的系列專文,透過五篇文章探討心理創傷對記者的影響。第二章介紹各種創傷症狀,並探討它們對當事人專業能力的影響。

1998年,一位記者在報導華航676班機於台灣墜機的事件後,在中國電視網講述令人觸目驚心的經歷:「空難現場有許多屍體在空中被炸成碎片。我分不清腳下踩的是泥土還是屍塊。」報導中國雲南和四川地震的記者表示,災難結束後過很久,他們還是會覺得腳下的地在晃。

許多記者在常有天災、衝突事件或犯罪事件的地區工作,面臨身心受傷的風險。他們每天都承受很大的壓力。為了讓記者在繼續履行專業職責的同時保護自身的心理健康,他們和所屬機構都應進一步熟悉、了解遭受創傷後的自我照護,以培養復原力並及早發現創傷症狀。

心理創傷的徵兆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時很難發現。相關症狀可能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出現,但也可能在事件發生後過了好幾週、好幾個月、好幾年才出現。症狀可能是生理或心理上的,亦可能直接影響當事人的工作能力。

常見的生理症狀包括:事件在腦中閃回,極度疲勞和失眠,胃部不適,食慾不振或異常,皮疹,心跳加快,呼吸困難,健忘(間歇性健忘症),頭痛,脊椎和肩頸疼痛,免疫系統反應能力降低,月經失調。

常見的心理症狀包括:感到內疚、無助、被疏遠或孤立,自信心低落,易哭或易怒,咄咄逼人,無法平靜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麻木,感覺自己無法走下去。

創傷症狀對工作的影響

心理創傷也會影響記者各種工作能力。如果記者在經歷高壓力事件後兩週以上的時間內至少經歷以下三種情況,當事人很可能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難以離開工作或從任務中抽離;
  • 對受訪者產生無助感;
  • 無法準時完成或無法完成草稿;
  • 不願報導或進行訪談;
  • 工作時難以處理情緒;
  • 覺得無法傾聽他人的痛苦。

如何因應創傷症狀

建立自我意識。心理創傷的症狀有時很難辨識。人們往往會繼續保持沉默,擔心承認自己面對的困境,會被當作是軟弱的表現。然而我們必須體認到,每個人的心理能力都不一樣,而且創傷對個人的影響不盡相同。每個人因應壓力的方式都因個人經驗和背景而異,這是誰都無法控制的。如果我們能更加了解自己,將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對不同情況的反應。

尋求專業協助和知識。我們建議大家尋求專業心理服務,或透過以下網站了解更多焦慮、憂鬱和 PTSD 的相關資訊:

關於作者:

  • Chine Chan,擁有心理學學士及行為健康碩士學位。離開記者崗位後,轉而從事人權和發展工作。
  • Ansel Lam,擁有行為健康碩士學位及高階主管教練證照,專門處理個人的整體健康,同時從事人權和培訓工作。

← 閱讀第一章:為報導工作付出個人代價
→ 閱讀第三章:記者的自我照護
→ 閱讀第四章:重塑身份認同的集體創傷
→ 閱讀第五章:採訪創傷事件的倖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