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辨識在中國無所不在,中國政府用此技術對其人民實施嚴厲社會控制。這對自由獨立的新聞業構成一大威脅,也讓記者面臨極高的風險。無國界記者(RSF)探討為何個人在中國無法避免臉部辨識,並為記者提供策略以盡可能降低傷害和暴露程度。
臉部辨識技術在中國無處不在。安全研究員 Victor Gevers 於2019年揭露,一間大型科技供應商在一台伺服器上就存有超過250萬人動態的追蹤記錄。儘管中國政府近期提出限制民營公司使用臉部辨識技術的概要方案,但政府本身早已將其技術系統性地用於監控,公民的隱私權不受任何保障。這直接影響到在該國報導記者的工作與安全。在這篇文章中,無國界記者概述臉部辨識對記者造成的威脅,並提供降低風險的建議。
匿名性的終結
在中國,臉部辨識之強大源自其強制性:幾乎所有中國公民的臉部資料都已記錄在案,外國人入境時也須提交臉部和指紋掃描記錄。許多商場、學校和辦公室都使用臉部辨識以辨認追蹤員工和顧客、允許進入建物及處理付款。公共服務逐漸移至網路上,帳戶通常須與政府核發的身分證明連結以驗證使用者身份。政府與這些必要應用程式(如微信、支付寶等)的營運公司相聯繫,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存取使用者資料。
追蹤記者的工具
在中國工作的記者必須有所警覺,他們及其消息來源的行踪可能處於當局的即時追蹤下。如當局認為某位記者或線人值得監控,在公共場合與消息來源見面 – 甚至只是在同一處附近 – 就可能被輕易識別出來。以往可能只需躲入人群中或戴上口罩便可避開臉部辨識攝影機。然而,新型臉部辨識攝影機可在一秒內掃瞄上千人的群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發的技術甚至可識別戴上外科口罩者。
建議
- 保持低調,盡力避免引起當局懷疑。與消息來源見面時,請準備可信的故事掩飾身分,並切勿在沒有 VPN 和加密的裝置上處理新聞工作。
- 在須交換文件時使用秘密情報交接點(dead-drop,或稱 dead letter box),避免與消息來源同時出現在同一處。這種諜報手法將文件或物品留在秘密地點的盒內,以便兩人交換物品或資訊。
- 注意並盡可能遠離攝影機。就算只是簡單的閉路監視器攝影機也可用於根據身高衣著追蹤某人。如要與消息來源會面,請找沒有攝影機的地點,並嘗試沿著途中攝影機最少的路線前往。進入建築物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可能需要通過臉部辨識,這將嚴重縮限實際碰面可選擇的地點。
- 經過臉部辨識攝影機時,請戴上可遮蔽臉部的物品。口罩加上帽子、太陽眼鏡或任何可遮住上半臉的物品,都能降低臉部辨識系統正確識別的可能性。然而,記者應瞭解警察可能攔檢遮住臉部的人,且他們所配戴眼鏡可能裝有臉部辨識攝影機。